扫描下方二维码

历史
考古学证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也就是距今5000年到7000年的原始社会里,有一个氏族部落在福州一带长期定居。“闽人”就是当时的土著居民。早在4000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代,福建的氏族已经和中原地区的部落有了联系。到了周代,这里和中原的关系更加紧密。这里不仅向周朝朝贡,而且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的第六代子孙无疆被楚威王打败和击杀,越国开始崩溃,王室逃到了南边,一部分越国人逃到福建省,和福建省当地的氏族融合成为了闽越氏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然后向福建进军。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废弃闽越王,在福建省一带设立了闽中郡。秦朝末年,无诸先领导闽越人民对抗秦朝,然后帮助刘邦攻打项羽。202年,汉朝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福州成为闽越郡的首府。无诸依治山建城,因此称为治城。282年,福州是晋安郡的郡城,在当时称为子城。在南朝以及隋唐时期,福州是丰州、泉州、闵州和建州的州城。
725年,唐朝建福州都督府,从这时开始,得名福州。唐末,河南省光州固始县的王审知和他的哥哥王潮带领军队南下占领了整个福建,建立了闽县,选择福州作为首府。901年,王审知在子城外建大城,设八城门、九便门、三水门,城“罗城”,全部用印有“钱纹”图案的城砖砌城。除了官吏居住外,还让百姓按规定的地段建造住宅,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这就是“三坊七巷”的雏型。902年,他们在大城南北增筑日城和月城,大城夹在其中,称为“夹城”。在当时,整个城市略呈圆形,越王山(屏山)、九仙山(于山)和乌山都被圈在城中,所以福州又称为三山。王审知的儿子王延钧立国号“大闽”,将福州改名为“长乐府”。
974年,福建刺史钱昱在夹城之外增筑外城。南宋之后,金兵猖獗,中原涂炭,福州被视为武陵桃源,逃难者纷纷来到这里,典章人物,盛极一时。南宋末年,益王赵昰在福州登基,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首府。1278年,他们设立行中书省于泉州,三年后又迁返福州。明代,统治者减轻税赋,奖廉肃贪,鼓励垦荒,发展生产,福建的经济恢复,纺织业、商业和航海业复苏。1371年,在唐朝夹城和宋朝外城的基础上建造了石城来抵御日本侵略者,这是福州的府城。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称福州为天兴府,当时业称福京,作为行都。明清时期,福州是福建府府治。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被开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城市日益扩大。城内、南台和仓山连成一片,上杭、下杭、中亭和台江商人云集,仓山称为外国领事馆区。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福州就是福建省省会。1933年,福建事变期间,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所在地。因此,福州不仅是晋代的州或者郡,还是宋朝时候的省会,汉时闽越行都,五代时大闽国的国都,还是宋末和明末临时的国家都城,最后在福建事变中也曾经是首都。
艺术
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江南名城。福州市在传统意义上是福州十邑的统称,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是中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之一。因为市区城内有屏山、福州乌山、于山三山鼎立,福州被称为“三山”;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张伯玉亲自在衙门前种植了两棵榕树并号召百姓普遍种植,后来这里满城绿荫蔽日,故又有“榕城”的叫法。福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7000余年以前,这里就同黄河、长江流域一样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福州在近代史上曾经是我国海军、造船业的发源地,为我国培养出了很多优秀著名的海军将领。
【历史文化】
福州的昙石山文化是因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的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得名,是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昙石山文化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可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所特有的鲜明特征。福州船政文化是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当时的福建船政于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其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以及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并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后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末期的“三坊七巷”,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叶最为兴盛,其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这里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充分展示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
【传统戏剧】
闽剧是现存惟一的一种用福州地方方言所演唱与念白的戏曲剧种,又称福州戏,主要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等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在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到这里并与当地的方言小调相互融合,形成了江湖调,后来就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到清代末期,平讲班与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以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逐渐合并,最后就形成了闽剧。闽剧于辛亥革命以后达到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班社以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闽剧“四大名旦”。闽剧位居福建五大剧种之首,发展至今已经几百年的历史,现今仍留存传统剧目有1300多种。
【传统工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一种具有特殊民族风格及厚重地方特色的珍贵的艺术品,并与北京的景泰蓝以及江西的景德镇瓷器统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美誉远播海内外。福州脱胎漆器的创始人是清朝乾隆年间福州府侯官县,即今福州市的漆艺人沈绍安。福州脱胎漆器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优秀的漆文化,在早期其艺术形式多表现为佛像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后来渐渐向自然形、仿生形等方面转变和发展,使得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郭沫若先生曾做诗对其备加赞誉,称赞福州脱胎漆器为“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
寿山石雕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雕刻艺术,是以出产于福州北部山区北峰的寿山石作为材料,通过独特的技艺制作出供人玩赏的小型雕刻。寿山石雕非常注重依石造型并提倡返璞归真,因此“相石”为其最重要的环节,注重利用石形石色并施以巧技,以达到所谓的“天工合一”境界,所以有着“一相抵九工”的说法。目前寿山石雕的传统技艺主要流传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岳峰镇、象园、王庄街道和寿山乡。寿山石雕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至今为止所出土的文物最为古老的可追溯到南北朝时代。寿山石雕的手工技艺十分丰富而且圆熟精湛,又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取长补短,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以及艺术精华。
【当代工艺】
福州软木画是在1914年由福州的民间艺人吴启棋所首创,其是利用软木的质地轻软、纹理细密、色调柔和等特征,并采用传统的民间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将软木精心雕镂成类似中国画式的亭台楼阁以及花草树木等各种部件,然后根据创作的需要,将这些部件有机拼合成一个整体的艺术景观。福州软木画将中国民间精湛的雕刻技艺与中国绘画秀美而悠远的意境巧妙的结合起来,不愧为中国当代的艺术精品。软木画的创作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邓小平同志在参观软木画后就留下了“民间艺术精品”的题词。
环境
福州位于欧亚大陆东南边缘,东临太平洋,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霜冻少,除海拔较高的山地外大部分地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市区年平均气温19.7℃,月平均平均气温最低值是10.6℃(一月份),最高是28.8℃(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1348.8毫米,年平均日照1755.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