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众所周知河南省与山西省和陕西省一起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在历史上河南的繁盛和兴衰更迭也为人们所熟知。因为河南有广袤肥沃的平原,位于中国的中心,所以这里的经济十分繁荣。但是,如此好的地理位置也就意味着中国几乎全部的主要战争都会波及河南。而且,黄河屡次泛滥也给河南带来巨大的破坏。尤其是开封,因为黄河决口泛滥,历史上已经七次被埋在淤泥之下,被迫重建。
【远古时代】
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考古研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现在的河南北部就出现了很多史前文明的活跃迹象,例如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虽然人们对于二里头文化是否等同于中国史书中第一个传奇性的王朝――夏朝还有很大的争议,但是二里头文化的中心仍在河南省境内。
第一个有详细史料记载的中国王朝――商朝(约1600年-1046年)的中心也在河南。现在的商丘市,偃师市和郑州市都存有商朝国都的遗迹。商朝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国都――殷位于现在的安阳,那里也是汉字的发源地。
公元前11世纪,西方的周朝推翻了商朝的统治。首次将国都由河南迁至长安,长安位于现在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722年,由于戎狄入侵,长安失守,遭到严重破坏,周朝国都又迁回河南。这标志着东周的开始,也拉开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包括现在的河南在内的整个中国分裂成了很多独立的小国,他们不断地为控制中原而发起战争。之后,这些小国被七个庞大有力的国家所取代,而河南则分属魏国,韩国和楚国治下。
【帝国时代】
公元前221年,位于现在陕西省的秦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秦朝很快覆灭,公元206年汉朝建立,定都长安。汉朝的后半部分时间(东汉时期)以洛阳为国都。
东汉末年又是个战火纷飞、群雄并起的年代。河南是曹操势力的大本营,他以许昌为都城,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建立了魏国。之后魏国迁都洛阳,后来统一中国的西晋王朝也定都于此。在这期间,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是洛阳还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公元4、5世纪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北方,在河南建立了很多政权,之后他们逐步被中国文化同化,这一过程被称之为民族大融合。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直到589年隋朝才重新统一了中国。隋炀帝斥巨资希望将国都由长安再迁回洛阳,从而导致了隋朝的衰亡。之后的唐朝仍旧定都长安(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唐朝的统治延续了3个世纪,但最终由于内乱而分崩离析。
之后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开封成为后梁,后金,后汉和后周四个王朝的首都。公元982年宋朝统一了中国,同样定都开封。在宋朝统治时期,中国进入了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巅峰期,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但是公元1127年,宋朝被北方的女真侵略者(金国)击败,于公元1142年放弃了华北,河南也在其中。此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包括现在的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文化经济迅速发展,取代河南成为中国经济文化的新中心。自此,河南永久失去了其优势地位。
从1157年开始开封成为金国的“南都”(也有其它资料记载为1161年开始),并在此期间进行重建。但是金国还是保留了他们在北方的国都,直到1214年,为躲避蒙古国的进攻,金国不得不将全部权利机构迁往开封。1234年,金国被蒙古和宋朝的联军击败。蒙古占领了金国的领土,并于1279年统一中国建立元朝。
元朝对中国的统治结束于1368年。之后明朝设立了几乎与现代一样的河南省,行政区界限与现在的也极其相似。但是省会是开封而不是现在的郑州。清朝(1644-1911年)时期,统治者并没有对此作出明显的改变。
艺术
河南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偏东地区以及黄河的中下游地段,由于其有大部分的地区都处于黄河以南,故而由此得名。河南省简称“豫”,省会为郑州市,全省土地面积约1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总人口数最多的省份。河南是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以前,当时称为豫州的河南就成为中国九州的中心,其简称也因此得名,后又有称其为“中州”、“中原”或是“中土”。河南作为华夏民族早期最主要的居住地,在历史上有非常久远的时间这里都设有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自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河南建都起,先后共有二十多个朝代在这里定都,故有“一部中原河南史,半部华夏中国史”的说法。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中,河南就占有其四,分别是夏商管郑韩五朝古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以及七朝古都开封。但是河南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受到战争以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次大批的河南人为了躲避灾难而从这里逃往他乡异域的情况,这对我国很多地区的开发以及中华文明的传播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传统艺术】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石刻艺术古迹之一,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约12公里处的伊河两岸,并与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以及甘肃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龙门石窟从开始建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并在多个朝代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可说是损毁严重,但就算其所遗留的部分也足可体现出超绝的艺术水平以及曼妙的形态。为了加强对这里的保护,以及为后世留下这难得的宝贵遗产,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最早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即公元493年的前后开始兴建,后又经历长达400余年的多个朝代大规模的营造,是历代皇室贵族祈愿造像最为集中的地方,体现出了皇家的意志和行为。目前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以及造像10万余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极高艺术造诣的体现。
【传统建筑】
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分布于河南省的嵩山地区,包括中岳庙、嵩岳寺塔、嵩阳书院、少林寺等8处11项突出的历史建筑,于2010年7月31日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建筑历经了汉、魏、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与洗礼,体现了中原地区两千多年的建筑史,因此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以及科学价值。坐落在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登封的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以及禅宗祖庭,由于其修建于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所以命名为“少林寺”。少林寺又叫僧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是中国汉传佛教禅宗祖庭,自古就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嵩山的南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即公元484年,当时称为嵩阳寺,唐代时又改为嵩阳观,直到五代时周代改建为书院。由于宋代理学的“洛学”创世人程颢、程颐兄弟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从此这里便成为了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
【传统戏剧】
豫剧作为目前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的起源现在已经很难考证,相传其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继承、改革以及创新而发展形成的。早在清朝乾隆年间,梆子戏在当时的河南省就已经非常流行了。根据有关碑文资料的记载:“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由此可见,梆子戏在道光以前就已存在很长时间了。又据艺人们世代相传,最早的豫剧传授者为位于开封南面朱仙镇的蒋门以及开封东面清河集的徐门,并且两家都曾办过科班。河南梆子于辛亥革命以后,开始大量进入城市演出,开封当时有些名气的茶社,都有河南梆子班社的演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河南省的简称为“豫”,因此正式命名为豫剧。豫剧由“生旦净丑”四个角色行当组成,按传统的说法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因此戏班也是以“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环;八个场面两箱官,外加四个杂役”组成。豫剧演员通常都有自己专工的行当,但也会出现少数一专多能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