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东瓯王国】
约五千年前,古越人的一支在瓯江和飞云江中下游的丘陵地带面朝大海定居下来,靠渔猎和原始农业为生。公元前五世纪之初,越国在这里筑建东瓯王国。公元前138年,闽越攻击东瓯,东瓯王国被迫迁往内陆庐江郡的淮河流域,留下来的东瓯人民慢慢的融入了汉族文化。随着汉族地方机构的设置,这一区域开始受朝廷的管辖。
【远古瓯人】
东欧人是百越人的分支,住在山脚下的山坡上,小溪旁,面朝大海。他们剪短头发,纹身,身着没有左袖的毛毡,被中原人视为野蛮人。然而,他们和北方的中央朝廷保持联系,并且向周代皇帝进贡他们当地的特产鱼皮鞘、鱼酱和利剑作为礼物。
【古代温州】
自受朝廷管辖以来,东瓯地区在经济和文化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手工业和贸易在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制瓷、造船、纺织、造纸、漆器工艺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温州成为了商业和贸易的重要沿海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中国第一戏剧南戏和提倡通过务实的途径实现成功的“永嘉学派”。在明清时代,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严禁海上贸易以及日本海盗的入侵使得温州的工业和商业都下滑,繁荣的文化也变得毫无生气。
675年,唐朝时将永嘉、安固二县分出,设置温州。之所以称为“温州”是因为这里全年都很温暖。在唐代,温州下辖四个县:永嘉、安固、乐成和横阳。1300年过去了,温州之名使用至今,其下辖的地区也大部分未变。
唐宋时期,尤其是当宋朝皇族迁至南方,温州人口迅速增长到一百万。众多的人口和相对较少的土地造成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也带来了寻找生路的动力,从而使得温州人民踏上了发展工业和商业的道路。有着精湛的技艺,温州人从事陶瓷、船舶、纺织、造纸和漆器的生产,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手工业,发展了在农业、贸易和文化方面有着丰富特点的文明。
风景秀丽的永嘉有着强大的佛教精神氛围。温州最早的著作“永嘉集”是唐代的玄觉高僧所著。他的佛学思想给了后来的永嘉学派很多灵感。永嘉学派是宋朝儒家唯心主义的重要学校。以郑伯熊、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它主张脚踏实地的作风,提倡工农商并重。这个学说重视商业,对温州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并且对农业、医药、天文和军事等应用科学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永嘉学派影响着这个国家乃至全世界。
艺术
【民间文化】南戏
南戏是起源于温州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形成于宋末元初,当时由于北方战乱不止,宋朝王庭逃难到杭州,也带来了大量的北方人口,其中就有很多戏剧演员。由于当时温州为南宋除首都临安外的第二大城市,所以在这一时期,大量北方人口聚集于此,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融合形态。北方的艺人为了适应当地的文化特色,逐步创立新剧种,南戏就由此产生。南戏的音乐结构以上下场来区分,主要行当包括生﹑旦﹑净﹑丑﹑外﹑末﹑贴7种,唱腔融合了词调﹑宋杂剧﹑元杂剧等的曲艺形式,发挥各个戏种的长处,形式活泼,自由,为以后的各种唱腔剧种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工艺】瓯塑
瓯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古代的北宋年间就已经发展成熟,其以桐油和泥碾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的手法,把雕塑和绘画两种不同的技艺有机的结合为整体,把雕塑的质感和立体感与绘画的光线和线条的手法融为一体,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特点。瓯塑多取材于花卉和风景,如《清明上河图》、《西湖飞天景》等作品都是其代表作。
【民间艺术】瓯绣
瓯绣,又称“画帘”,是温州的传统工艺之一,与中国四大名绣齐名,也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绣品之一。瓯绣始于唐代,在明清时代发展成熟。瓯绣以毛竹抽丝作为绣品主体,运用绣法繁多,粗细绣线相配,多种色彩混合使用,颜色饱满而艳丽,画面生动。画面多取材花鸟、山水和人物,代表作品有《锦羽迎春》、《春风舞彩》、《御风行》等。
【文学作品】《琵琶记》
琵琶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戏曲名著,被誉为传奇之祖,由温州人高明所撰,共四十二出。其讲述了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采用了两条主线的结构写法,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两条主线交错发展,共同描述了在一家中发生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一个主体,产生了强大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其间语言文采华丽,富于色彩,是不可多得的戏曲作品。
【民间工艺】缥瓷
晋代潘岳的《笙赋》中,有句描写瓷器的优美和神韵的词句,"倾缥瓷以酌雩",其说的就是浙江温州一带瓯窑出产的青瓷品种——缥瓷。缥瓷胎体细腻,呈色较白,白中略泛灰色;釉色淡青,透明度较高,类似于晋代的一种叫缥的丝绸,故由此得名。其主要器形有壶、碗、盘、洗、钵、笔筒、盒等,是中国江浙一带瓷器的代表,深受世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