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历史 通过考证,巴人传说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后,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凤鸟为图腾的部族,与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关系;巴人首领后照出于乘厘,乘厘就是“常仪”,仍属于传说时代的人物;而后照虽为巴......详细介绍>>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殷)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历史
通过考证,巴人传说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后,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凤鸟为图腾的部族,与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关系;巴人首领后照出于乘厘,乘厘就是“常仪”,仍属于传说时代的人物;而后照虽为巴人始祖,但有确切史料记载的却是其后的务相;务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参照,约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说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
文化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比如,江边的渔夫追情妹,就借水起兴来传情:“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儿不收网,缠不上妹儿不收心。”山里小伙想试探情妹对自己是否忠诚,也不忘随时向江水发出深情的叩问:“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为啥山应你不应,流水有声你无声?”这些民谣都真实而深刻地沉歌了长江两岸民众纯朴清新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重庆至巫山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弯曲狭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险滩无数。旧社会江上船只多靠人力推挠或拉纤航行,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的江上集体劳动,只有用号子来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产生了许多歌咏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谣——川江号子。
巴渝民俗文化村坐落于渝北区两路镇。占地面积5公顷。村内主要景点有一馆、四院、一庙、一牌坊。巴渝民俗博物馆内藏有中国民间工艺品、服饰和其他生活用品实物1000余件,其中重点陈列了巴渝地区清末民初的家神龛、挂匾、雕花木床、桌、椅、案台等颇具民俗工艺特色的木雕精品250余件。"四院"是指四个风格不同、结构各异的民居大院,分别展出古代巴人"人生礼仪"系列中的"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节俗"以及农耕机具、手工作坊的生产工艺程序等。观音古庙展示了古代巴人的祈神活动与宗教观念。村内还可见到一块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节孝牌坊。此外,村内还有索桥、广场、湖泊、农舍、曲廊茶园与民俗风情街等景点及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