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河下游之左岸,辽东半岛之北端。北靠钢都鞍山和省会沈阳,南邻港口城市营口、大连,东接煤铁之城本溪及边境城市丹东,西与油田新城盘锦隔河相望。地处东经122°18′~ 123°08′,北纬40°29′~ 41°11′之间。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44公里。海城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16个州(卫)县。海城全境面积...
历史
海城的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16个州(卫)县。
海城战国时期属燕国辽东郡。
汉时在县境内置新昌(今甘泉镇向阳寨)、辽队(今西四镇三岔河东岸)、安市(今八里镇营城子)三县。
三国时期魏占领北方,属平州,后改幽州。
西晋时期,境内新昌、辽队(隧)、安市三县皆废。
东晋十六国后燕光始四年(404年),开始被高句丽割据长达二百六十多年。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统一版图,置安市州,属安东都护府。
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辽国,于境内置海州、铜州、耀州,同设临溟、仙乡、析木、岩渊4县,并在海州置南海州,兼置临溟县为州治,隶属辽东道。海城之名源于海州至此始。
1125年金灭辽,改海州为澄州,辖临溟、析木二县,受东京路管辖。
元灭金之后,1297年境内州县俱废,“置巡检司镇”,受辽阳路管辖。
洪武初年置海州,属山东行省;洪武八年州废。
1376年明(洪武九年)置海州卫,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
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改海州为海城。隶属辽阳府管辖。
顺治十四年(1657)辽阳撤府,改属奉天府(今沈阳)。
中华民国初期,划属奉天省辽沈道。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改奉天省为辽宁省,海城县隶属辽宁省为一等县。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后,伪满政府改辽宁为奉天省,海城县遂改属奉天省。1937年,伪满政府撤销营口县,以辽河为界,其东划归海城县,西部划归盘山县。
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海城县民主政府,隶属于辽宁省辽南行政公署。
1946年4月,国民党政府改东北为九省,海城县仍隶属辽宁省。
1947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海城县。
1948年2月,在县境地内另置牛庄县,县政府设在今牛庄镇;同年底,牛庄县撤销。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海城县划属辽东省管辖(省会在今丹东市)。
1954年,辽东、辽西两省合并为辽宁省,海城县归辽宁省辽阳专署领导。
1959年改属鞍山市。
1965年又转属辽南专属(专署驻今盖州市)。
1966年,“文革”期间,海城县人民委员会(即县政府)被撤销,于1967年3月成立海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于营口市。
1973年隶属于鞍山市。198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改称县人民政府。
1985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城县,成立海城市(县级市),隶属于鞍山市。
艺术
海城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是在清顺治年间,民间就有高跷、皮彩、旱船、狮子舞、龙舞等文艺活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海城高跷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艺术品位,已经冲出全国,走向世界,先后到日本、美国、法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各国艺术家、各国人民的好评。
环境
海城市地貌复杂,全市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向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山区及丘陵地带绝大部分海拔高度在60~500米之间,西部平原从海拔60米呈缓坡逐渐下倾至浑河、太子河平原。海城河上游诸支流呈树枝状发源于红旗岭、一棵树岭、唐帽山、海龙川山,诸山环抱海城河上游,形成接文、析木、马风等河谷平原。西部平原由海城河、五道河冲积而成,山麓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多系丘陵漫岗。
境内东部,群山起伏,山峦叠翠。千山山脉,犹如一条巨龙伏卧在东大门,形成天然屏障。
唐帽山扼东西江河之孔道;唐王山当南北海陆之要冲,故古有“辽左重地”之称,山脉的走向由东北向西南,群峰涌起之后,跌落数座孤山,互为觭角之势,对峙可观,市区就建在厝石山下。登高俯视,城廓尽收眼底;眺望营口港口,舟楫隐约可见;环顾四周,东依莽莽群山,中有坦荡平原,西临潆洄辽水,好似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全境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4℃,降雨量721.3毫米,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是发展工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
沿河,诸流汇集,水域宽广。太子河、浑河、大辽河,纵横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杨柳河,八里河横贯东西。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为水稻栽培、水产品养殖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