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汉朝时期,今辽宁大部分地区已归属汉治。早前,不同民族的政权曾统治辽宁,其中有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国等朝鲜国家以及鲜卑、契丹和女真等游牧民族。
明后期辽东以城墙与“女真国”相隔。清朝早期所绘地图表明“当今”女真已经征服了中国其他地区。“后金”在兴京建都,最终迁都至盛京(今辽宁沈阳)。尽管1644年大清国都由盛京迁至北京,盛京仍作为地区首府起着重要作用。
20世纪,奉天省在当今辽宁设立。军阀混战时期辽宁处于奉系军阀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的统治之下。1931年,日本入侵,该地区后由日本控制的傀儡政府伪满洲国所统治。
建国初期,辽宁地区划分为辽东和辽西两省,以及沈阳、旅大、鞍山、抚顺、本溪5个中央直辖市。
辽宁是中国第一批工业化城市。早在日本占领时期就兴起了工业,1950年到1960年期间工业化发展势头更盛,近年来启动了“振兴老东北”计划。
地理
辽宁省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境内雨热同季,日照丰富,积温较高,冬长夏暖,春秋季短,四季分明。雨量不均,东湿西干。
文化
【满清文化】
沈阳故宫是在清军入关之前由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及清太宗皇太极所兴建的皇宫,其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至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宫殿建筑群之一。
坐落于辽宁省的盛京三陵,即永陵、昭陵以及福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开国之君及其父祖们的陵墓。
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市,满语称其为“谋克敦”,汉语译为“兴盛之城”。
盛京三陵与清东陵和清西陵,构成了一组完整的清朝帝陵体系,是清朝的历史的一个缩影。
【传统建筑】
著名的九门口长城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的李家乡新台子村境内,其全长约为1704米。长城的最南端修建于绝壁危峰之间,与从山海关方向延伸而来的长城连接在一起。
“城在水上走,水在城中流”就是当地的人们对九门口长城最为形象的描述。
【传统戏剧】
沈阳评剧以前叫作蹦蹦戏、落子戏,还会称其为平腔梆子戏,简称为平戏,正式被命名为”评剧“是在1935年。
评剧的表演虽然融合了梆子和京剧的身段、动作以及唱腔,但至今仍然保留了自由活泼的民间小戏特点,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传统曲艺】
东北大鼓是中国一种传统的曲艺鼓书、鼓曲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因其在曾设为奉天府的沈阳最为盛行,因此被称为“奉天大鼓”,在改为辽宁省后,又被称作“辽宁大鼓”。
【传统艺术】
沈阳的“面人汤”在民间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中一直与北京的“泥人张”齐名。
早在汉朝时候就有了雏形,但是直到清代才逐渐发展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面塑艺术,制作出来的各种面人形象,放上百年都可以保持原样而不变质。
民族风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笊篱姑姑舞”是满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这种舞的唱词突出反映了满族的服饰、饮食等传统风俗。
满人的服饰颇具北方游猎骑射民族的特点。男女老少日常穿的主要服装是旗袍。样式特点是:圆领,大襟,四面开禊,配以扣挂。
满族妇女一般不裹足,俗称“大脚”,她们穿的是一种高跟木底的“旗鞋”,而满族男人则以穿靴为主。
满族人从事农业,蒹有狩猎、采集等多种经营。主食是小米,喜粘食。善于养猪,喜食白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须吃手扒肉。满族的点心以“萨其马”最为人们喜食,嗜好烟酒。
满族人的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外形酷似口袋,三面设炕,西炕供奉祖先神位,俗称“口袋房,蔓子坑”。
满族满族人有尊老敬祖的族风。每逢娶妻生子,造房迁居,就职荣升等重大喜庆事都要祭祖祈福,举行隆重的“跳家神”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