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下方二维码

历史
万宁市位于海南省的东南偏东部,它东濒南海,西与琼中县交界,东南与陵水县毗邻,北与琼海市接壤。万宁,在汉代属珠崖郡紫贝县地。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以平昌县拆置“万安县”,隶属琼州;龙朔二年(662年)增设万安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至德二年(757年)改万安为“万全郡”。迨至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始设“万宁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复置万安军。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万州。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复改为万宁县,县名沿用至今。万宁县城万城镇,处于万宁县域的东部,已有136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海南有数的几座著名古城之一。自唐代贞观五年(631年),万宁设县,到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1280年悠悠岁月中,古万城历经反反复复的郡、州、县、军等行政区划的改制更迭,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最后一次撤州并县,才稳定至今。在唐代,县城原地在今日万宁县大茂镇旧州村一带,距今万城镇东北面约9公里处。到了宋朝,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需要,才从旧州迁徙来今日的万城。
1974年,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当时的万宁县委,又将原坐落在旧城区正街南端的县机关,搬迁到万宁县武装部东北的开阔地上。接着对整个城区重新进行了全面规划:东起东山岭头,西至长安镇的嘉流芳田,宽约7公里;北起大茂镇的坡顶,南至万城小学南端,长约5公里,形成一座总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新城。扩建后的万城镇,由原来的五条狭窄旧街道,增加到目前的12条街道。其中路面宽阔的主要街道就增加了7条。到今天,万城镇比1974年前的规模扩大了8倍左右。今日的万城镇,一条条宽阔大街纵横交错,车水马龙,一排排豪华高楼整齐耸立,鳞次栉比;街道两旁,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广告牌、招贴画争奇斗艳;一字儿排列在主车道两侧的街心花池,不时给路人送来阵阵沁人心脾的幽香;人行道上,郁郁葱葱的绿化带浓荫如盖,让行人深切感受到一阵阵惬意的凉爽。万城,这座繁华、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古城,今天已是宝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民族风情
【万宁人吃槟榔趣谈】
根据当地人介绍和古书的记载,海南一带槟榔待客的风俗,古来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状》(槟榔篇)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南方草木状》为晋代稻含撰着,成书于公元304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植物学专着。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古往今来,海南人把槟榔作为上等礼品,认为,“亲客来往非槟榔不为礼”。八百多年前,贬居海南岛的诗人苏东坡就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可是海南人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万州(万宁)何时种植槟榔?据史料记载万宁种槟榔始于宋朝,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而吃槟榔的风俗风情历史悠久,今天万宁人吃摈榔仍然很有情趣。万宁人依然把槟榔果作为美好友谊的象征。客人登门,主人首先棒出槟榔果招待。即使不会嚼槟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如今万宁人平时访亲探友也要买上槟榔果当作“甜路”。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要备有槟榔果,以敬拜年长的贵客亲朋。槟榔还是青年们爱情的象征。小伙子-旦看中哪一位姑娘,先向女方娘家赠送槟榔果(俗称放槟榔)表示求婚之意,如果女方收下,就表示定了婚约。举行婚礼时.槟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新郎新娘都要给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果,以表敬意。
【古万州婚姻习俗】
古万州(今万宁)盛产槟榔,亲朋往来,非槟榔不为礼。至干婚礼更非此物不可,媒做通同之初,必送槟榔、茶、老叶至女家.富者盛于银盒.次之盛以锡盒、贫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说亲过程中,如果女方允诺则由辈份最长者,首先开盒,手占一枚.即为定礼。俗云;凡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槟榔”。据明朝《正德琼台志;记载:“此俗延可见,这种吃槟榔的习俗在明朝巳有,至今大约有六七百年了。”这是婚姻的第一步。叫做”定礼”。
第二步叫“纳币“。这就需要送点银元礼物至女家,根据男方财力大小多少无定,有时也要根据女方的意见.这些礼物属聘金性质.同时,要将男女生年月日写在红纸上,叩请算命先生推算.叫做“合命”,男女命有否“相克”,如不相克则可以订婚.俗谓之”押命(也有写作”压命”的),也有叫做“和帕”,“和婚’。
第三步叫做“择吉请期”。就是可以选择吉日进行婚礼的准备工作了。这时还要送聘礼.富者送金银首饰.贫者送钱物。有些送手镯,也有送米、送猪、送酒等食物的.这些礼物多和准备结婚有关联。因为女子出嫁同样需要请亲戚邻里喝酒的。结婚日期一般由男方提出,由媒人送至女方家长征求意见。如果女方家中没有丧事或重变故,一般是不能拒绝的,俗谓之“送日子”。婚期一定,就不能随便更改了。
第四叫做“成婚”。新娘一定要坐花轿,须八人抬才吉利。新郎必至女家迎亲。且请八音(乐队)吹吹打打很是热闹,男女双方皆大宴亲朋好友,客来必先吃槟榔烟,烟丝,然后才喝酒吃饭来贺喜,送钱为礼,俗称叫做“脸皮”。送多少钱,叫“做多少脸皮”。古时结婚仪式比今天复杂得多。新郎新娘累得要命,新娘到新郎家以后,先拜祖先牌位,因为祖先牌位一般在大堂神桌上面,新娘坐北面,所以拜祖先又叫做“拜堂’.经过拜堂夫妻名份就正式成立了.拜堂行三跪九叩首大礼,有专人司仪引导。然后在堂上吃“合登酒”。新郎坐南面,新娘坐北面.女方从人拿水给新郎洗手,男方从人拿水给新娘洗手.新郎用筷子轻轻揭新娘的“蒙首”使新娘能够喝酒.酒喝三杯就可以了。到晚入洞房同居.第二天.夫妇双双到大堂上拜见新郎父母这叫做”出拜“。至第三天,新郎和新娘到女方家中,拜见岳丈岳母,这叫做”回门。至此,整个定婚到结婚的过程就全部结来了。
此外,在订婚至结婚中间,还有叫做”送节“之例。每年三次,就是春节,端阳节,中秋节。男方一定给女方送礼物一般是酒、米、猪肉、糕饼之类。女方则将所送的礼物退还一二,表示答礼。否则是要受舆论谴责的,有的甚至影响婚事进程,所以这送节之礼也不可缺少。现在订婚至结婚时间很短,至今男女结婚习俗似沿袭旧的习俗。